(眉山三苏祠博物馆,四川眉山620010)
摘要∶苏轼《潇湘竹石图》卷末端题有“轼为莘老作”五字款识。明代庐陵吴勤提出此“莘老”即为孙莘老。孙觉是苏轼一生的挚友,嘉祐相识,熙宁相知,元丰同患难,元祐表里相依。二人友谊笃厚之缘由,主要在于相互仰慕、志趣相投与人事渊源。
关键词∶苏轼;莘老《潇湘竹石图》;
2018年11月佳士得香港以4.636亿港元的成交价拍出苏轼的《枯木怪石图》,创下苏轼作品的拍卖最高价纪录,也是迄今为止佳士得香港拍出的最高价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。苏轼的画作再次引起人们的热议。苏轼是文人画发展史中坐标性的人物,但其画作多见于著录,传世真迹公认的不超过三幅。中国美术馆收藏的《潇湘竹石图》被认为是苏轼画作真迹之一。《潇湘竹石图》卷末端题有“轼为莘老作”五字款识。五字题款语言简练、亲切,传达出苏轼与莘老之深厚情谊。本文拟以《潇湘竹石图》为线索,探究苏轼与莘老的交游。
一、莘老是谁
《孟子·万章》曰“伊尹耕于有莘之野,而乐尧舜之道焉。”东汉经学家赵岐注母“有莘,国名。伊尹初隐之时,耕于有莘之国。”伊尹,名挚,曾耕于莘之郊野,隐居乐道,被称之为“莘老”。伊尹之道德学问、经济事功俱全,为世人所仰慕。“古者,名以正体,字以表德”,故后世之人崇尚以“莘老”或以为名,或以为字,名“挚”者益夥。仅《宋史》有传者中,即有孙觉(1028——1090),字莘老刘挚(1030—1097),字莘老;杜莘老(1107——1164),字起莘。还如元代文学负有盛名的卢挚(1242——1314),字处道,一字莘老。
笔者考察,与苏轼同时代,有交游之“莘老”者有孙莘老、刘莘老二人。据《宋史》本传载孙莘老,即孙觉(1028——1090),字莘老,高邮(今属江苏)人。少从胡瑷受学。仁宗皇祐元年(1049)登进士第。嘉祐中,选为馆阁校勘。神宗即位,直集贤院,擢右正言。熙宁二(1069)年,召知谏院,同修起居注,知审官院。初与王安石善,后论事不合,出知广德军,徙湖州,移庐州。历知苏、福、亳、扬、徐诸州。知应天府,入为太常少卿,易秘书少监。哲宗元祐时,兼侍讲,迁右谏议大夫,迁给事中,除吏部侍郎,擢御史中丞。元祐五年(1090)卒,年六十三。绍圣中,以觉为元祐党人,夺职追两官。徽宗即位,复官职。觉有德量,为王安石所逐。安石退居钟山,觉枉驾道旧,为从容累夕迨其死,又作文以谏,谈者称之。有《文集》《奏议》六十卷,《春秋传》十五卷098-10925。
刘莘老,即刘挚(1030—1097),字莘老,永静东光(今属河北省)人。嘉祐四年(1059)甲科进士,为冀州南宫令,颇有政绩;徙江陵府观察推官. 熙宁三年(1070),经韩琦所荐,补馆阁校勘,迁著作郎,权检正吏房公事,擢监察御史里行。初为王安石所器重,因上书论新法之弊,被谪。哲宗元祐时,擢侍御史,累迁尚书右仆射。绍圣中,连贬鼎州团练副史、新州安置。绍圣四年(1097)病卒
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