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苏祠 参观游览 苏祠风物 陈列展览 学术研究 社会教育 公众服务 友情链接 视频专区 展厅内景

阅读量:18329

发布时间:2022/04/16

东坡精神的时代价值与意义

王晋川


内容提要  从历代对东坡的评价与阐释、对东坡精神的概括与导读、东坡精神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三个方面,以东坡生平、诗词、文赋、书画、家风、美食等为例子,揭示乐学、创新、仁爱、清正的东坡精神。

关键词  东坡精神  时代价值  意义


精神是指对过去事物的记录及重演,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观念、思想的成果。

东坡精神是指苏轼在北宋时期创造并影响至今的政治、哲学、思想、文化成果的总和。

一、历代对东坡的评价与阐释

自宋以降,人们对苏东坡津津乐道,从不同的方面、不同的层次、不同的角度,对东坡文化及其精神作了或深入或浅显或广阔或单纯的阐释。

苏辙在《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》中说:“公之于文,得之于天。论古今治乱,不为空言。既而读《庄子》,喟然叹息曰:吾昔有见于中,口未能言,今见《庄子》,得吾心矣。”“谪居于黄,杜门深居,驰骋翰墨,其文一变,如川之方至,而辙瞠然不能及矣。后读释氏书,深悟实相,参之孔老,博辩无碍,浩然不见其涯也。”“平生笃于孝友,轻财好施。其于人,见善称之如恐不及,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;见义勇于敢为,而不顾其害。用此数困于世,然终不以为恨。”

苏东坡的学生、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在《淮海集·答傅彬老简》中说:“苏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,其次则器足以任重,识足以致远。至于议论文章,乃其与世周旋,至粗者也。”学生对老师“器识”的评价可谓精准。

南宋大诗人陆游评价说:“公不以一身祸福,易其忧国之心,千载之下,生气凛然”。

宋孝宗赵睿说:“苏轼忠言谠论,立朝大节,一时廷臣无出其右。负其豪气,志在行其所学,放浪岭海,文不少衰。力斡造化,元气淋漓,穷理尽性,贯通天人,山川风云,草木华实,千汇万状,可喜可愕,有感于中,寓之于文,雄视百代,自作一家,浑涵光芒,至是而大成矣”。

燮星期《原诗》说:“苏轼之诗,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,天地万物,嬉笑怒骂,无不鼓舞于笔端”。

赵翼在《瓯北诗话》中说:“天生健笔一枝,爽如哀梨,快为并剪,有必达之隐,无难显之情,此所以继李、杜后为一大家也”。

刘熙载《艺概》:“词至东坡,其境益大,其体始尊,无意不可入,无事不可言”。

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》:“中秋词自东坡《水调歌头》一出,余词尽废”。

胡寅《酒边词序》:“眉山苏氏,一洗绮罗香泽之态,摆脱绸缪宛转之度,使人登高望远,举首高歌,而逸怀浩气,超然乎尘垢之外”。

纪昀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:“词自晚唐五代以来,以清切婉丽为宗,至柳永而一变,如诗家之有白居易;至苏轼而又一变,如诗家之有韩愈,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”。

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十分推崇苏轼:“三代以下诗人,无过屈子、渊明、子美、子瞻者。此四子者,若无文学之天才,其人格亦自足千古。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,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,殆未有之也”。

其实苏轼卓越的文学成就及影响,早在北宋就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:“其为文章,才落笔,四海皆已传颂。下至闾巷田里,外及夷狄,莫不知名,其盛盖当时所未有。”拜苏轼为师者不计其数,著名的有“苏门四学士”“苏门六君子”及一大批苏门学子。时谚云:“苏文生,吃菜羹;苏文熟,吃羊肉”“人传元祐之学,家有眉山之书”,“不能诵坡诗者,自觉气索”。

“五四”以来,海内外学者对苏轼的思想、生平、创作道路、艺术特色、爱民政绩、遗迹遗址,乃至轶闻趣事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。苏轼的影响远及欧美、日本、韩国、新加坡、泰国、越南以及东南亚各国。这些国家相继刊印了大量的东坡版本著作,发表了众多的研究文章。苏轼的影响早已跨越时空,跨越地域,成为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。

2000年,法国《世界报》在全球范围内评选“第一千年影响世界历史的12位英雄”,涉及政治、军事、文化、宗教等领域,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。

林语堂说:“苏东坡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”。王水照说:“说不全,说不完,说不透的苏东坡”。原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、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志烈先生概括东坡精神:“爱国爱民,奋励当世的崇高理想;求实求真,探索创新的认知追求;信道直前,独立不惧的处世原则;坚守节操,潇洒自适的生活态度”。

2005年,王影聪、王军、刘川眉和我,按照眉山市委的要求,经过反复研究、碰撞,把东坡精神概括为两句话、八个字:“循理无私,坚忍创新”。因为纯从东坡自身研究东坡精神,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一定距离,未能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。

如何用最简洁最通俗的语言,来概括总结提炼东坡精神?这对苏学研究者来说,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

二、对东坡精神的概括与导读

2016年以来,我在创作《苏轼全传·东坡东坡》,电视连续剧《眉山苏轼》和诗集《东坡味道》的过程中,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。当我们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,推进文化立市工作,弘扬东坡文化,传承东坡精神之际,更迫切地需要披沙拣金,熔铸更为精准、雅俗共赏的“东坡精神”。在浩瀚的历史天空,苏轼以“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”的天才的全能作家和真挚迷人的人格魅力闪烁着耀眼的光芒。儒家喜其忠,道家喜其旷、佛家喜其空,文人喜其雅,百姓喜其义。跨越千年的时空,苏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挺立于世界之巅的文化巨人。后来的人们,应当从他身上学习什么呢?怀着对苏轼的极大敬畏,我提出了四句话、八个字的“东坡精神”,即:“乐学、创新、仁爱、清正”。一孔之见,以此请教于方家。

(一)乐学

苏轼“幼而好学,老而不倦”(苏辙《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》),一生勤奋学习,至老不怠。他曾与“苏门六学士”之一的李廌讲:“臣等幼时,父兄驱率读书,初甚苦之,渐知好学,则自知趣向。既久则中心乐之,既有乐好之意,则自进不已。古人所谓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”(《师友谈记》)。在这里,苏轼把学习分为三个层次。第一个层次是知学,从畏学到知道学习的重要性,这是学习的开始。第二个层次是好学,喜爱学习,逐渐培养起学习的兴趣。第三个层次是学习的最高层次,即快乐的学习。当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,就会自我加压,自得其乐。这种快乐将会陪伴你一生。

苏轼是欧阳修的门生,欧阳修曾以亲身经历告诉苏轼为学之道:“无他术,唯勤读而多为之,自工。世人患作文字少,又懒读书, 每一篇出,即求过人。如此,少有至者。疵病不必待人指摘,多作自能见之。”欧阳修告诉苏轼,学习没有捷径,惟有勤读多写善思,才能成功。

苏轼读书主张“旧书不厌百回读,熟读深思子自知”(《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》)。对于好书,一定要精读、细读。读书之前,先确定一个主题来读。弄懂了,再换一个主题来读。读之既久,所见愈深,收获愈大。侄婿王庠向苏轼请教怎样读书,苏轼就把自己创造的“八面受敌读书法”,详细地传授给了他:

少年为学者,每一书,皆作数过尽之。书富如入海,百货皆有之,人之精力,不能兼收尽取,但得其所欲求者耳。故愿学者,每次作一意求之。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,但作此意求之,勿生余念。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、典章文物之类,亦如之,他皆仿此。此虽愚钝,而他日学成,八面受敌,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。——苏轼《与王庠其五》

苏轼自嘲他的“八面受敌读书法”“愚钝”,他还有更“愚钝”的方法,那就是抄书。有人曾问苏轼:“公之博学可学乎?”苏轼回答说:“可,吾尝读汉书矣,盖数过而始尽之。如治道、人物、地理、官制、兵法、货财之类,每以一过,专求一事,不待数过,而事事精核。”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贬谪黄州,已是半百老人,仍手自抄书,日日不怠。他曾说:“士大夫三日不读书,则义理不交于胸中,对镜觉面目可憎,向人亦语言无味”(《晚香堂苏帖》)。

苏轼门人、后来担任颖州签判的赵德麟,在苏辙家里见过苏轼写给侄儿们的一封信。苏轼在信中语重心长地告诉晚辈们如何读书作文:

二朗侄:得书知安,并议论可喜,书字亦进,文字亦若无难处,只有一事与汝说。凡文字,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,彩色绚烂。渐老渐熟,乃造平淡。其实不是平淡,绚烂之极也。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,一向只学此样,何不取旧时应举时文字看,高下抑扬,如龙蛇捉不住,当且学此。只书字亦然,善思吾言。

苏轼一生读书不止,创作不断。他对自黄州开始动笔,至儋州方完成的《东坡易传》、《书传》、《论语说》十分满意,他在给苏伯固的信中说:“扫视《易》、《书》、《论语》三书,即觉此生不虚过。”有人向苏轼请教写作的“秘诀”,苏轼实话实说:

吾文如万斛泉源,不择地皆可出。在平地滔滔汩汩,虽一日千里无难。及其与山石曲折,随物赋形,而不可知也。所可知者,常行于所当行,常止于不可不止,如是而已矣。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。——《自评文》

其实苏轼并不是“不能知”,他在《答虔倅俞括》的信中透露了“谜底”:

孔子曰:“辞达而已矣。”物固有是理,患不知之;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。所谓文者,能达是而已。

苏轼把自己一生读书写作的“乐学”经验,归结为“博观而约取,厚积而薄发”,这在当代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教育作用。

苏轼提倡“崇文尚武”,小时候放牛种松,“狂走从人觅梨栗”。长大后,射箭骑猎,“会挽雕弓如满月,西北望,射天狼”。“文治武备”是他的治国方略。近年的研究表明,苏轼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。毛主席说:“文武之道,一张一弛”。习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讲“青年兴则中国兴,青年强则中国强”,这对于我们培养既有崇高理想、又有渊博知识,更有强健体魄的青少年意义重大。

(二)创新

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,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,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,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、方法、元素、路径、环境,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。创新有三层含义:一是更新,二是创造新的东西,三是改变。创新的本质是突破,核心是“新”。创新是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。

苏轼是古代文人中罕见的复合性创新人才。举凡哲学、政治学、历史学、伦理学、文学、艺术、文论、画论、书论,再到农学、军事学、音乐学、水利学、采矿学、医药学、烹饪学、养生学……都有其独到的研究与造诣,推出了一系列的富有创新性的命题与认知。

苏诗存世二千七百多首,其诗清新自然,信手拈来,亦庄亦谐,大巧若拙,是宋诗走向成熟的标志。他以哲理入诗,做到了无事不可入诗,开辟了宋诗发展的新道路。苏诗气势豪迈,颇具李白浪漫主义风格,又如杜诗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,晚年追求陶渊明闲淡简远、韵味无穷的艺术风格。

北宋早期的词大多绮糜纤弱、哀婉凄迷,直至东坡,才“一洗绮罗香泽之态,摆脱绸缪宛转之度”。苏东坡以他卓越的才华,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。无论在内容、题材、风格、意境以及格律、形式的创新突破等方面,都达到了新的高峰。

苏东坡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,他的杰出的散文作品,标志着从西魏发端,历经唐宋的古文运动的重大胜利。最能代表东坡散文风格的是他的论说文,包括政论、史论、杂说。他的表、启多用散文化的“四六文”写成,形成了一种新的骈文。这类文章语言平易,说理透辟,气势雄浑,博辩滔滔,颇具孟轲之风。

苏东坡的赋是北宋辞赋中的极品。其对仗自然而不做作,其用典化迹于无形,其声韵和谐而流畅,如行云流水,姿态横生,气势磅礴,挥洒自如。他不拘题材,不拘形式,有感而发,常常信手拈来,自然成文。前后《赤壁赋》是其代表作品。

苏东坡的书法,早年学王羲之父子而风姿妩媚。后受颜真卿影响,隽秀而端庄。晚年学李北海,凝重厚实中又添豪放。东坡曾云:“我书意造本无法,点画信手烦推求”。他追求“诗画本一律,天工与清新”的审美理想,崇尚自然成趣,烂漫天真, “端庄杂流丽,刚健含婀娜”。

苏东坡以表兄文同为师,创墨竹一派,史称“文苏”。其墨竹运笔清拔,英风劲气往来逼人,放笔直取如入风烟无人之境。苏东坡首倡“士人画”,奠定了文人画的理论基础。他在提倡形拟的同时,强调反映事物的常理。他在《净因院画记》中说:“常形之失,止于所失,而不能病其全;若常理之不当,则举废之矣。” 由于苏东坡的大力推动,文人画逐渐成为中国画的主流,形成了中国画的民族特色。而苏东坡则肇其端,影响至今。

苏轼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才华是全方位的,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达到了巅峰。苏轼的意义决不仅限于文学。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:进退自如、宠辱不惊。苏轼的审美认知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。他以宽广的胸怀去拥抱大千世界,所以凡物皆有可观,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我们说苏轼是杰出的“创新开派”大智大勇的创造者。

(三)仁爱

仁爱指宽仁慈爱,爱护同情,是古代儒家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。《说文·人部》:“仁,亲也,从人”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仁者人也,亲亲为大。”孔子言“仁”,以“爱人”为核心,包括恭、宽、信、敏、惠、智、勇、忠、恕、孝、悌等内容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汎爱众而亲仁”。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:“尧立孝慈仁爱,使民如子弟。”《史记·袁盎列传》:“仁爱士卒,士卒皆争为死。”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,仁爱是做人的根本。

苏轼一生历北宋仁宋、英宗、神宗、哲宗、徽宗五朝,典领八州,官至兵部、礼部、吏部尚书,翰林院学士、龙图阁大学士、端明殿侍读学士。苏轼从政四十余年,有十二年被谪贬流放。“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”。不管是官居高位,还是罪囚浪人,苏轼始终“仁爱于心,心系黎民,民胞物与,与人为善”。

苏轼与王安石一样,同属北宋政治的改革家。他主张“渐进改革”,反对王安石的“激进改革”,也反对司马光“尽废新法”。因而遭到新旧两党夹击,一生仕途坎坷,但他坚守理想,决不俯仰于人。

早在嘉祐二年(1057),苏轼二十二岁,参加礼部考试,面对“高考作文”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,苏轼就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:“皋陶为士,将杀人;皋陶曰:‘杀之’三,尧曰:‘宥之’三。”主张以“仁政治国”,阐明了“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,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”的思想。主考官欧阳修读了这篇文章,夸赞不已,因疑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为,为避嫌取为第二。后来去掉糊名后,才知是苏轼文章,欧阳修十分歉然,但木已成舟,无法更改。欧阳修说:“读轼书,不觉汗出,快哉,快哉!老夫当避此人,放出一头地。”又说:“更三十年,无人道着我也!”

有一个小故事,显然是编造的,但颇具寓意。说的是有一天,苏东坡与佛印和尚对坐。苏东坡问佛印:“你看我像什么?”佛印说:“我看你像一尊佛。”苏东坡非常高兴。佛印说:“苏大学士,你看我像什么?”苏东坡说:“我看你像一堆牛粪。”苏东坡回家后把这件事告诉了朝云。朝云皱皱眉头,对苏东坡说:“佛印心中有佛,所以看谁都是佛。你心里不干净,看谁都不如你,你心中只有一堆牛粪。”苏轼闻言大惊,深刻反省,从此“看天下无一不好人”。的确,心里有阳光的人,才能留得住阳光,并把这温暖传递给别人。

章惇和苏轼年轻时是一对好朋友,后因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。哲宗朝,章惇当了宰相,把苏轼贬往惠州。后来读到苏轼在惠州写的一首小诗:“白头萧散满霜风,小阁藤床寄病容。报道先生春睡美,道人轻打五更钟。”便说:“子瞻还如此快活么?”随即把苏轼贬往海南儋州,苏辙贬往广东雷州。因为子瞻的“瞻”与儋州的“儋”字相似,而子由的“由”字是雷的下半部。真是荒唐至极,邪恶至极。后来苏轼遇赦北归,而章惇被贬广东海康,章惇的儿子章援给苏轼写信,请求宽恕。苏轼复信说,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,要章援好生伺候章惇,并随信附上一帖防治“瘴气”的药方。

从这个故事中,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的仁爱之心与宽恕之情。有容乃大,于人何所不容。

苏轼的仁爱精神,集中体现在爱国爱民、家国情怀上。他在《御试制科策》中反对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”的传统观念,大胆提出“夫天下者,非君有也,天下使君主之耳。”他认为国家的兴衰存亡全系于民,富国先要富民。他在《东坡易传》中阐释《系辞》的“理财正辞”时说:“位之存亡寄于民,民之死生寄于财。故夺民财者,害其生者也。害其生者也,贼其位者也。”他还进一步指出:“上之所行皆可以名言,财之出入有道,而民之为非者可得而禁也。民不为非,则上之用财也约矣,又安以多取为哉!”他主张国家财政要“节用廉取”,减少“冗官、冗兵、冗费”,“安万民、厚货财”,“不与民争利”。“古之善治者,未尚与民争,而听其自择,然后从而导之”(《涣卦》)。“用于国有节,取于民有制”(《叶嘉传》)。因此,无论在朝为官,还是在地方官任上,苏轼坚持“至诚为道,至仁为德”,“因民之所利而利之”,“因法以便民”。他在凤翔减决囚犯,为民求雨;在密州绕城拾婴,扑灭蝗灾;在徐州领导军民抗洪,挖掘煤炭;在湖州治理太湖、祈晴止雨;在登州加强海防、罢榷官盐;在颖州罢修劳民伤财的八丈沟;在扬州罢芍药万花会;在杭州治六井、建医坊、筑西湖;在定州整饬军纪,组织弓箭社。即使是谪贬流放,他也尽其所能,为民造福。他在黄州办育儿会,拯救溺婴,发现秧马,推广农业机具;他在惠州修东西二桥,倡导广州饮水工程;在儋州劝农护牛,办学培养人才。苏轼一生尊民而得民尊,爱民而受民爱。缘何如此?他因乌台诗案而蒙冤受屈,贬谪黄州时,写给好友李公择的信中剖露了心声:

吾侪虽老且穷,而道理贯心肝,忠义填骨髓,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。……虽怀坎壈于时,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,便忘躯为之,祸福得丧,付与造物。——《与李公择》

当昔日的光环攸然褪去,身处逆境仍不忘报国爱民之志,足见苏轼坚忍不拔的性格,勇于担当的道德勇气,直面人生厄难的随缘自适以及旷达自信的强大的内心世界。

苏轼的爱还体现在爱家乡、爱父母、爱妻儿、爱兄弟、爱朋友、爱同事……大爱无疆,情满人间。

(四)清正

清廉正直是修养,也是人品,更是人格。

苏轼的清正,源于良好的家风家教。

眉山苏氏始于唐朝宰相苏味道。苏味道少而好学,与杜审言、崔融、李峤并称“文章四友”。其诗《正月十五夜》咏洛阳元宵花会盛况,为传世之作。因依附张易之,贬眉州刺史。后迁益州大都督府长史,未行而卒。留一子居眉,眉山始有苏氏一族。延至苏轼一代,已是“五世不显”的普通人家。苏轼的曾祖父苏杲乐善好施,善于理财,做好事从不留名。祖父苏序薄己厚人、扶危济困。丰年用谷子换玉米,凶年开仓济民,赢得乡民尊重。苏轼的二伯父苏涣勤奋读书、谦虚礼让,亲授苏轼兄弟“抄书法”。父亲苏洵“位卑未敢忘忧国”,志存高远,大器晚成。《三字经》有载:“苏老泉,二十七。始发愤,读书藉。”母亲程夫人相夫教子、贤惠勤劳,读一篇《范滂传》,就让幼年的苏轼生出“奋励有当世志”的万丈豪情。《记先夫人不发宿藏》《记先夫人不残鸟雀》,让苏轼兄弟从小学会慈悲为怀,向亲向善。

苏轼踏入仕途后,廉洁自律,正直不随。他在《六事廉为本赋》中写道:

事有六者,本归一焉。各以廉而为首,盖尚德以求全。官继条分,虽等差而立制;吏功旌别,皆清慎以居先。人各有能,我官其任。人各有德,我目其行。是故分为六事,悉本廉而作程;用启庶官,俾厉节而为政。善者善立事,能者能制宜。或靖恭而不懈,或正直而不随。法则不失,辨别不疑。乃知功废于贪,行成于廉。

苏轼为政,注重官德修养。他说:“未有不能正身,而能正人者”“人欲无穷,物足有尽,超然物处,无往不乐”。他在担任密州、徐州、湖州太守后,因“乌台诗案”谪贬黄州,手中竟无积蓄,“俸入所得,随手辄尽”,全家二十来口人吃饭都成问题。“若问我贫天所赋,不因迁谪始囊空。”他不得不采用“断钱挂梁法”。将每月的吃穿用度,穿成30串小钱挂在梁上,每天早上用画权取下一串,以作家用。倘有节余,便孩子般高兴地另贮入竹筒,以备有客来时,沽酒买肉。

如果你读过苏轼的《黄州寒食帖》,你一定会为“小屋如渔舟,濛濛水云里。空庖煮寒菜,破灶烧湿苇”的惨状震撼。他常在“梦中饿醒”,“饥人忽梦饭甑溢,梦中一饱百忧失”。“无屋可居,无田可食,二十余口不知所归”。迫于生计,他躬耕东坡。生活稍稍好转,他便发出“但令人饱我愁无”的喟叹。就是这样,他仍不改初衷,在《赤壁赋》中写道:

且夫天地之间,物各有主,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。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。——苏轼《赤壁赋》

元丰六年,大儿子苏迈将赴德兴县尉。苏轼送苏迈一方砚台,作铭曰:

以此进道常若渴,以此求进常若惊。

次此治财常思予,以此书狱常思生。

此铭放在当下,也足具警示作用。建议各级干部、官员们将此抄录下来,置之座右,日诵三遍,必有裨益。

苏轼喜欢钓鱼、做鱼、吃鱼。有一次,竟对着一盘鱼放下筷子,不忍辄食,心中升起无限悲哀,无穷感慨:

晓日照江水,游鱼似玉瓶。

谁言解缩项,食饵每遭烹。

杜老当年意,临流忆孟生。

吾今又悲子,辍筋涕纵横。

——苏轼《鳊鱼》

好一个“贪饵每遭烹”!陈毅元帅“手莫伸,伸手必被捉”,竟与苏轼不谋而合。苏轼可谓廉政文化的先行者,这出自九百年前的“警世恒言”,对当今的廉政文化、廉政建设仍具有积极意义。

苏轼著作等身,清贫一生。建中靖国元年遇赦从海南岛北归常州,用仅有的一点积蓄买了三间房。月夜听老婆婆哭诉,义焚房契。直至逝世,仍寄居在藤花旧馆,上无片瓦,下无立锥之地,但他却给他热爱的这个世界,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。

三、东坡精神的当代价值与意义

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青睐苏东坡,他在讲话和文章中多次引用苏东坡的名言名句。

2014年7月9日,习主席在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致辞说:“近一千年前,中国古代文学家苏轼说过,‘来而不可失者,时也;蹈而不可失者,机也’《代候公说项羽辞》。发展中美关系要顺时应势,与时俱进”。

在《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,全面深入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》中引用了苏轼《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》的原话:“为国不可以生事,亦不可以畏事。”鼓励干部要有担当。

在《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》,引用苏轼《晁错论》:“天下之患,最不可为者,名为治平无事,而其实有不测之忧,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,则恐至于不可救。”提醒我们要“智者见于未萌”,“临大事而不乱,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”。要求各级干部要保持政治定力。

在《摆脱贫困·闽东之光——闵东文化建设随想》中,引用苏轼的诗《题西林壁》: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要求加快文化建设步伐。

针对反腐,习总书记引用苏轼《范增论》:“物必先腐,而后虫生”。

大家都知道的“不忘初心”,也是出自苏轼的《杭州召还乞郡状》:“守其初心,始终不变”。

习总书记对苏轼如此喜爱,足可以让东坡故里的眉山人感到骄傲和自豪,也更让我们弘扬东坡文化,传承东坡精神,明确了方向,增强了动力。

今年是苏东坡诞辰980周年,学习东坡文化,传承东坡精神,应该是对东坡先生最好的纪念。东坡的一生,大起大落,大悲大喜,几与祸患相始终。但他襟怀坦荡,正气凛然,决不向任何权势低头,随时随地准备为心中的理想付出生命中最昂贵的代价。荣辱、祸福、穷达、得失之间的巨大反差,让他嚼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。希望和失望、亢奋和凄凉、轩冕荣华和踽踽独行,交相更迭,轮番替换。无尽无休的苦难没有让他厌弃人生,走向虚无。“奋励有当世志”的入世理想和“随缘旷达”的出世精神,刚直坚忍的人格追求和对自由不羁的自我价值的张扬,奇妙地统一融铸在他的身上,成为那个沉闷而悲哀的年代里勇敢和乐观的楷模。多少英雄人物在艰难困苦中豪气冲天,却在富贵、名利和声色中迷失了自我。而苏东坡则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蔑视身外的一切!他有着更高层次的追求,那便是世间的人情之美、人格之美、人性之美。苏东坡卓然挺立,雄视百代,从而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。

千百年来,苏东坡的人格魅力令人倾倒,东坡精神代代传扬。在当今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际,东坡精神的当代价值日益凸显。

“乐学、创新、仁爱、清正”,东坡精神在中华大地世代传扬。

伟哉,苏东坡!

王晋川,原市文广新局调研员。选自《首届东坡文化国际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》,中国苏轼研究学会2017年11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