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版物 论文 科研项目

阅读量:2928

发布时间:2022/09/05

浅谈苏轼兴修水利和徐州抗洪的卓越政绩

万波

内容提要∶苏轼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旷世奇才、全能的文化巨人,还是勤政爱民的杰出典范。苏轼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,政绩卓越,彪炳史册。本文就苏轼兴修水利和徐州抗洪的卓越政绩作浅谈,这些政绩体现了苏轼“以民为本”的民本思想。

关键词∶苏轼 兴修水利 徐州抗洪 政绩 民本思想

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旷世奇才、全能的文化巨人,他在诗、词、散文、书法、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。苏轼还是勤政爱民的杰出典范。他心系黎民百姓,亲民爱民,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,一生做了许多有利于人民的实事、好事。苏轼政绩卓越,彪炳史册。本文就苏轼兴修水利和徐州抗洪的卓越政绩试作浅谈。

一、兴修水利,造福人民

(一)疏浚凤翔东湖

嘉祐六年(1061),二十六岁的苏轼到陕西凤翔府任签书判官,这是他出仕的第一站。嘉祐七年(1062),他组织劳工疏浚古饮凤池,清除淤泥,扩宽水面∶引城西北的凤凰泉水注入古饮凤池,种莲植柳,修筑君子亭、宛古亭、喜雨亭等秀丽的亭台楼榭。因古饮凤池距凤翔府城东门只有二三十步远,又改名为东湖,延续至今,东湖已经有九百五十多年历史。东湖经过疏浚后,既可以灌溉农田,也可供游览。经过历代修葺,如今的凤翔东湖风景区已成为一座美名满三秦、佳景传四方的古典园林,是人们在凤翔瞻仰苏轼的重要遗迹。(二)改造密州雩泉筑堤壅水

苏轼任地方官,一向重视水利建设,在密州亦然,做了两项重要的水利工程∶改造雩泉和筑堤壅水。

熙宁七年(1074)九月,苏轼移知密州(今山东诸城)。因密州临海多风,沟渠又不能储水,所以经常遭受旱灾之苦。熙宁八年(1075)四月、五月,密州先后遭遇严重的旱灾,苏轼先后两次在常山求雨有应。熙宁八年五月,苏轼在常山求雨时发现一泉,泉水"清凉滑甘,冬夏若一,余流溢去,达于山下”。①他就在泉上凿石为井,筑亭于其上,对泉水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。因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一种祭祀叫雩,所以苏轼将此泉命名为雩泉。雩泉的水既可以用于饮用,又可以用于灌溉农田,成为周边百姓生产、生活的不尽水源。

熙宁九年(1076)四月十八日,苏轼作《雩泉记》,并立石于常山之上。他在文中说∶“今民吁嗟其所不获,而呻吟其所疾痛,亦多矣。吏有能闻而哀之,答其所求,如常山雩泉之可信而恃者乎?轼以是愧于神。”“由此可见,苏轼修凿雩泉的另一个意图是为了“勉吏”,特别是为了自勉,激励自己关心民生疾苦。时至今日,雩泉上的亭又重建起来了,雩泉还在流淌。人们一看到雩泉,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心为民的东坡先生。

....